Research Hotspots and Frontier Prospects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Based on th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Citespace
-
摘要:目的/意义
分析两岸经济发展趋势,实现对两岸发展新动态的把握,进而洞悉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沿方向。
方法/过程全面检索中国知网(CNKI)从1994—2023年关于两岸经济合作的文献,经筛选最终纳入文献1879篇。利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析两岸经济合作的演变趋势、研究热点与主题领域。
结果/结论结果发现:该研究领域经历了缓慢平稳增长与快速波动增长的阶段,其演变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政策导向性。大陆投资、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等方向是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两岸合作、发展新模式、ECFA以及两岸融合发展等关键词既是当前两岸经济合作的研究热点,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分析重点。
Abstract:Object/MeaningAnalyzing the cross-strait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s can help to realize the grasp of the new dynamics of cross-strait development and then gain insight into the frontier dire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Methods/ProceduresThe comprehensive search was conducted o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for the literature on the 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from 1994 to 2023, and 1879 pieces of literature were finally included after the screening. Then, the Citespace was used to conduct a visu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trend, research hotspots and subject areas of the 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Results/Conclusions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is research area has experienced the stages of slow and steady growth and rapid and fluctuating growth, and its evolutionary trend has a distinctive epochal and policy-oriented nature. The directions of mainland investment,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nd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have been the research hotspots for a long time. The research keywords such as the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new mode of development, ECFA and the cross-strait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ere not only the current research hotspots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but also the emphasis of analysis in the future.
-
2008年后两岸一系列关于经济融合发展政策的发布与协议的签署,既丰富了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的内容,也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从功能性转向制度性、从正常化向制度化的转变[1]。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致贺信时指出,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两岸同胞是命运共同体[2],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两岸经济合作开辟了广阔空间。2024年对台工作会议强调要通过积极主动的实际行动,不断构建和塑造经济、文化、社会融合等各类实际基础。这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济合作历程与成果的高度概括,也为新时期进一步提升两岸经济合作、加快两岸融合进程指明了方向。根据商务部相关数据,1985年两岸贸易额首次超过10亿美元,后于1993年和2018年分别突破100亿美元、2000亿美元大关,并于2021年达到贸易额顶峰,为3283.4亿美元。2023年两岸贸易保持高位运行,全年贸易额为2678.35亿美元。数据表明,台湾是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获利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目前,关于新时代两岸经济合作和两岸融合发展的研究较多。就新时代两岸经济合作方面来看,曹小衡[3]立足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深化新时代对两岸经济合作的认知,推动两岸经济进一步发展;李保明等[4]运用全球价值链方法对台湾出口大陆增加值和参与全球价值链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政策变化会导致台湾外部价值产生波动。就两岸融合发展趋势来看,吴宜[5]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提出积极探索和构建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发挥全局性示范效应;王珊珊等[6]从两岸产业链由浅层融合向深层融合进阶的过程中发现,只要抓住大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遇,排除外在因素的干扰,将有助于两岸产业链深度融合。基于上述既有研究,梳理和总结两岸经济合作的轨迹,探索该领域演化的路径与拐点,将对未来进一步研究两岸经济合作提供参考。Citespace近年来已用于诸多研究领域,成为信息可视化工具中的佼佼者。本文基于这一软件,利用中国知网(CNKI)相关文献来绘制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图谱,对两岸经济合作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知识拐点、演化潜在动力机制、发展前沿等,以深入探讨两岸经济合作的研究热点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种新兴的文献计量方法,该软件经过多次的更新与优化,已经能熟练地将某一领域的文献数据转化为多元、分时、动态的可视化语言,并绘制成图谱。因此,本文利用该软件突出的特征对主题为两岸经济合作的诸多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描绘一系列能体现两岸经济共性的图谱,比如关键词共线图谱、关键词突现图谱、研究机构共线图谱等,综合分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经济合作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V6.3.R1版本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2 数据来源
分析来源于知网(CNKI)网络出版总库的数据。在检索中,以“两岸经济合作”和“两岸经济融合”为主题,手动筛选检索得到文献1879篇。由于Citespace在时间的设置上有所限制,对此将时间跨度设置为1994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隔时间为1年,并根据不同节点的类型,分析关键词、作者、机构与聚类的图谱。
2. 文献统计分析
2.1 研究文献发文量分析
根据中国知网(CNKI)所提供的数据,出现关于“两岸经济合作”相关主题的文献最早可追溯到1988年,但由于Citespace的时间限制,本文将该主题发文时间定为1994—2023年。利用Excel 2019对关于两岸经济合作的发文量进行统计绘图。如图1所示,1988—2007年,相关发文量呈现缓慢增长且伴随着上下波动;2008—2011年呈井喷式增长;2012—2023年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虽偶有回升但发文量并不多。因此,根据上述表现,可以将发文年份分为以下3个阶段:1988—2007年、2008—2011年、2012—2023年[7]。
第一阶段(1988—2007年),大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两岸经济贸易往来,由此台湾民间投资大陆迅速升温。国务院于1988年7月6日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若干规定》(简称“22条”),这是大陆首个系统、规范的关于台胞对大陆投资的法规。对此,有相关学者开始投身于两岸经济合作的研究。与此同时,1994年国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保障台商在大陆投资合法化、法制化。这也是图1在1994年有一个明显上升趋势的原因,在此背景下,两岸经济往来得到快速的发展,相关文献的发表量也逐渐增加。2001年、2002年大陆、台湾地区相继加入WTO。这一时期,两岸经贸往来持续发展,台湾成为大陆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市场,大陆也成为台湾最大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台湾对大陆市场的依存度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台湾当局对大陆经济政策从“积极开发、有效管理”转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因此两岸经济合作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得2002—2007年发文量出现波折、不平稳的状况[8]。
在第二阶段(2008—2011年),由图1可以看出相关论文的发表量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在2010年达到顶峰,发文数量为194篇。这一阶段,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签订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等一系列合作协议。两岸经济关系由“间接” “单向”转为“直接” “双向”,由功能性合作转为制度性合作。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两岸经济合作关系欣欣向荣的局面,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因此,该阶段的发文数量激增。
第三阶段(2012—2023年)中,2016年5月民进党重新上台,蔡英文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协商谈判、联系沟通全部中断。大陆出台的政策措施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曲解与限制,两岸经济关系进入僵局状态[9]。尽管国务院于2023年9月前后批复同意了《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等新政策[10],明确释放了深化两岸合作的政策信号,但正值台湾当局政权混乱、“九二共识”无法得到承认之时,两岸贸易受全球经济低增长和高通胀的双重挑战,导致今年两岸贸易额有所下滑。因此,该阶段对两岸经济合作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发文量不断下降,甚至与20世纪90年代持平。
2.2 发文作者分析
选择节点类型,对1879篇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作者共线图谱(图2)。在图2中,连线的条数越多表示相关作者的联系越多,节点越大表示该作者发表的论文篇数多。图谱由187个节点、48条连线、密度0.0028构成。由图2可知,《台声》的刘丽娇、李俞柔、闫俊文、成明、李典典和洪鸿这几位编辑的联系非常紧密,合作程度较高。其次,便是新华社赵博、张勇、任沁沁等学者的合作较为紧密,联系较多。其他学者虽存在一定合作,但从连线上来看都较为简单且连接较为单一,表明这些学者的联系较少,合作程度并不充分。从节点上来看,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温州市台湾研究中心李非、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曹小衡的节点最大,分别以22篇、21篇文献在两岸经济合作领域位居前列。对此,在该领域进行研究的各位学者应加强彼此之间的学术交流,增强协作意识,提升两岸经济合作的文献数量。
与此同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该领域核心作者的发文数量,本文绘制了发文量大于6篇的作者统计表。发文数量第14名为《台声》编辑部,由李典典等协同完成诸多有关两岸经济合作主题的论文,在此不将其纳入高发文作者统计表内。
根据普赖斯定律的计算公式:
$ M = 0.749 \times \sqrt {N\max } $ ,当一位作者发表的论文篇数大于M时,那他就是该领域的核心作者;且核心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该领域论文总数的50%时,表明核心作者群形成。由表1可知,最高产作者李非学者的发文量为22篇,M = 3.51,将M取整为4,即发表论文超过4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统计得出,共有24位作者发表了4篇及以上两岸经济合作主题论文,成为核心作者。其次,文献中核心作者共发文192篇,占比为44.65%,尚未达到50%,表明两岸经济合作领域并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表 1 两岸经济合作领域高发文作者统计(前13名)序号 第一作者 发文数量(篇) 起始年份(年) 1 李非 22 1999 2 曹小衡 21 2006 3 王建民 19 2006 4 朱磊 16 2005 5 盛九元 14 2009 6 唐永红 11 2005 7 张冠华 7 2006 8 全毅 6 2013 9 张勇 6 2007 10 吴亚明 6 2009 11 单玉丽 6 2014 12 杜榕 6 2010 13 邓利娟 6 2005 2.3 发文研究机构分布
再次使用Citespace对选中的1879篇文献进行“机构”可视化分析,分析显示,图谱共包括167家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前10位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等机构。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位居榜首,论文数量为41篇,其次便是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23篇。由此,根据普莱斯定律,计算得出M
$ = $ 4.796,M取整数为5,即发文量大于5的机构属于高产机构。从表2格中得出,一共有11家机构被列为高产机构。这11家研究机构总发文量为167篇,占总比的42.49%,说明这些机构虽形成了少数的核心研究单位,但整体上无法达到权威研究机构的标准。表 2 两岸经济合作主题11个高产研究机构序号 机构 发文量(篇) 起始年份(年)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41 1994 2 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 23 2004 3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19 2005 4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 19 2009 5 福建社会科学院 15 1995 6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14 2010 7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9 2014 8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8 2005 9 时报 7 2010 10 厦门大学 7 1997 11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5 2014 此外,研究机构共线图谱由167个节点、24条连线、密度0.0017构成,具体如图3所示。从图谱密度来看,各个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相对分散;从连线上看,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机构联系频繁,合作频率高。总的来说,相关科研院以及各高校是研究两岸经济合作的领头羊,尤其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连接了诸多机构,促进该领域的合作发展。各机构可以继续加强对该领域的研究,保持联系与合作。
3. 文献关键词分析与演进趋势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是探究一个领域发展的重要概括,而在一个领域中多次出现的关键词则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关键词共线、聚类等图谱进行研究热点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表3、图4)形成的图谱共有139个节点,289条连线,网络密度Density为0.0301,共有139个关键词。节点代表1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出现频次的高低。由图4可见,“大陆投资”出现的频次最多,其次是“海峡两岸”,第三位是“经贸合作”,它们也是在众多关键词中仅有的3个频数超过50次的关键词,其中“大陆投资”出现103次、“海峡两岸”出现65次、“经贸合作”出现59次,这表明文献的主要研究热点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以及投资路径[11]。
表 3 1994—2023年两岸经济合作研究12个重要关键词序号 关键词 出现次数 起始年份 中介中心性 1 大陆投资 103 1994 0.41 2 海峡两岸 65 2000 0.08 3 经贸合作 59 1996 0.24 4 祖国大陆 44 1997 0.19 5 台资企业 41 1998 0.23 6 两岸 35 2006 0.07 7 经济合作 30 2006 0.05 8 产业合作 29 1994 0.15 9 台湾 29 2005 0.1 10 民进党 26 2002 0.09 11 两岸经贸 26 1997 0.08 12 两岸四地 25 1996 0.01 具体来看:(1)“大陆投资”(103)。近年来,祖国大陆先后出台了“31条惠台措施”“22条惠台措施”,各地政府纷纷响应中央的号召,出台了完整的导向性政策,不断鼓励台资台企来大陆发展。同时,为了吸引台商到祖国大陆发展和鼓励台企来陆投资,政府通过台资企业协会穿针引线、推介投资,加强地方企业与台资企业交流,为之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12]。李肖肖等[13]认为政策的推行需与其实施效果相匹配,这些惠台政策对提升台商投资具有正向影响,但政策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以促进两岸经济融合。王建民[14]建议政府通过台资企业协会这个平台建立沟通渠道,拓展台资到大陆投资的理念与思维,帮助台商创造投资新领域新机遇,辐射多行业多领域以加强两岸企业交流。(2)“海峡两岸”(65)。深化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对台工作的重大政策主张[15]。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不仅是两岸企业间的融合,更是两岸人民之间的融合。不论何时,两岸都需要保持高度交流、深化两岸融合,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是多年来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也是加快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途径。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与政策,促进两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王珊珊等[6]探索出海峡两岸产业链处于浅层融合向深层融合进阶的过程,抓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有助于两岸经济合作深化。曹小衡[16]结合全球绿色低碳的热点趋势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积极打造绿能合作新路径,寻求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两岸合作新方向。(3)“经贸合作”(59)。中国大陆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两岸经贸合作也应有新的思路,通过顶层设计强化两岸经济联系,补齐短板,瞄准两岸经贸合作的“增量”和“未来”,构建两岸经贸合作新模式。曹小衡[16]突出强调福建示范区的重要作用,借助政策优势促进台资企业融入大陆新产业,以产业链为导向,打造两岸新型产业发展。同时,对两岸中小型企业进行分析,利用这些最活跃、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主体促进多产业、多维度的经贸合作。
中介中心性表示关键词在网络中的中介作用,一个结点充当中介的次数越多,其中介中心度就越大。由表3可知,高频关键词中“大陆投资”与“经贸合作”的中介中心性大于0.1,说明这两个关键词是核心关键词。“大陆投资”的中介中心性为0.41,“经贸合作”的中介中心线性为0.24,这两个关键词具有重要的衔接作用,不仅体现了两岸经济合作的投资方式,还辐射了其他重要关键词。由此可见学者们对两岸经济关系的重视,凭借对两岸经贸合作、产业合作的研究,不断提供在文献方面上的贡献。
除了上述3个频次最高的关键词,还有其他一些高频关键词可供参考、研究,如“祖国大陆”“台资企业”“产业合作”“台湾”等,它们的出现频次都在25次以上。其中“祖国大陆”出现44次、“台资企业”出现41次、“产业合作”出现29次、“台湾”出现29次,这些关键词在所选中的1879篇论文里出现频次较高,并且它们的中介中心性都大于0.1。综合来看,图4所显示的各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紧密,高频关键词相互交织在一起,说明学者对两岸经济合作的研究是紧密联系的。
3.2 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
Silhouette(S)为聚类平均轮廓值,S>0.5,聚类就是合理的,S>0.7,聚类就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通过Citespace计算出S
$ = $ 0.8941,$ Q= $ 0.5786,这个结果说明了此次分析的聚类结果不仅是合理的,还是令人信服的。聚类汇总表(表4)根据各聚类数值递减进行排序,对此选取了6个聚类的数值填入表中,聚类分别为#0大陆投资、#1台资企业、#2经济合作、#3台湾、#4民进党、#5福建省。同时挑选每一聚类中频次前三的关键词,用这些关键词精准探究两岸经济合作的研究领域。
表 4 1994—2023年两岸经济合作研究6个聚类归纳聚类名称 Silhouette 前三大关键词/频次 #0祖国大陆 0.987 大陆投资/103、祖国大陆/44、两岸四地/25 #1台资企业 0.850 经贸合作/59、台资企业/41、两岸经济/21 #2经济合作 0.807 海峡两岸/65、经济合作/30、产业合作/29 #3台湾 0.931 两岸/35、台湾/29、金融合作/6 #4民进党 0.845 民进党/26、马英九/17、早期收获/13 #5福建省 0.903 福建省/12、闽台经济/10、人民政府/5 从关键词聚类图谱(图5)可以看出,每一个聚类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这表明两岸经济合作研究是相互连接、相互联系,而不是独来独往、闭门造车。总之,两岸经济合作研究发展是循序渐进、多元化的。对此,本文将其归纳为以下两方面:(1)区域研究:#0祖国大陆,#3台湾,#5福建省。“闽台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被诸多学者研究探讨,《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更是显现福建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效应,需充分发挥福建在两岸经济交流中的独特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深化融合发展[17]。杨海艳[18]表示福建自贸试验区是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两岸经贸合作开拓了新的空间。作为两岸开放的平台,发挥其在推进两岸经贸融合、建设同国际接轨的贸易环境的重要作用。从“闽台交流合作”到“两岸融合发展”,从“三通”到“新四通”,罗海成[19]细述了“闽台”到“两岸”的演进过程。两岸交流合作从福建局部辐射大陆全局,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各领域,力求“小球推大球”,促进两岸深层次多领域多维度发展。(2)合作对象及领域研究:#1台资企业,#2经济合作,#4民进党。台资企业是两岸和平关系的纽带,两岸经贸的交流是推进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一环,需要牢牢抓住这个机会,构建有效连接渠道,加快建设两岸共同市场。罗莎莎等[20]提出在区域和企业层面建立生产、制度和市场关联,通过以技术扩散为主的知识溢出效应促进闽台农业合作发展。范越龙[21]分析在浙江与台湾两地的产业合作中,台商的技术外溢效应不强,在融入浙江本地产业链方面有待加强,要进一步围绕科技创新这一核心引进台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模式。
3.3 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
在Citespace分析中选择Timeline View,生成了关键词时区图,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发展趋势的时间点以及各个研究热点的爆发点。由图6所示,在#0祖国大陆聚类中,1994年前“大陆投资”就已凸显、爆发,从节点大小来看,也是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到2020年共出现103次。在#1台资企业聚类中,“经贸合作”是从2000年开始,共计出现59次,在2004、2005年左右达到顶峰。在#2经济合作聚类中,出现65次的“海峡两岸”最为夺人眼球。#3台湾表现平平,主要体现在合作路径上。聚类#4民进党在2002年便出现,总共出现了26次。聚类#5福建省中“闽台经济”作为一直以来研究的热点,早在1994年前就已出现,协同其他研究热点促进两岸经济发展。
3.4 关键词突现图谱分析
关键词突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所发表的文章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而绿色横线标记代表关键词的持续时间,时间越长则代表该关键词的价值越高、研究性越强。图7所展现的图中,可以了解到这些关键词的爆发时间、持续时间、强度。例如,关键词“大陆投资”的爆发段为1994—2001年,是这些关键词中最早爆发的且强度最大的一个。从突现时间来看,每个关键词阶段性爆发紧跟两岸经济发展趋势;从突现内容来看,两岸经济发展由投资合作、国家政策层面的大胆探索,进而细化到具体行业的深度合作,再到深入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合作,每一步都是对两岸经济稳中求进的尝试与探索。
4. 结论与展望
两岸经济合作的可视化分析有利于各研究者知晓该领域的前生今世,然后依据当下的两岸经贸政策挖掘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潜力,并为两岸经济进一步发展探索新模式。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对1994—2023年以来有关两岸经济合作的文献,从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阐述。
结果显示,自1994年开始,研究两岸经济合作的学者们在发文量上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后来因为更多政策的扶持以及两岸友好关系的背景,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该方面的研究。本文发现,虽然研究该领域的学者有很多,但是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过于分散,导致所形成的核心群薄弱;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研究者与研究机构之间、研究机构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薄弱,在沟通、交流、协作方面存在问题;关键词在各方面的体现比较聚集,很难结合近几年的新政策提供创新点。
因此,各研究机构应加强有效的合作交流,深入开展两岸经济合作实践活动,挖掘出更多的创新点。基于上述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关于两岸经济合作的研究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1)应加强研究两岸经济发展的专家学者与机构间的联系与合作。尽管当下已经有部分学者与机构有意识地跨机构、跨地域合作,但整体上还需要有“领头羊”牵线,将整个两岸经济领域联系起来,通力合作。政府与机构应多举办类似于两岸企业家峰会的会议,结合政策导向,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以推动研究两岸领域的学者学习产出,消除因各种原因而产生的学术障碍。(2)完善政策内容与落实实施方案。整体上来看,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与建立各种示范区以促进两岸经济交流发展,虽都产生了正向影响,但成效有待提升[13]。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专家学者可以就该方面进行探讨。如何结合各地环境优势推动两岸投资互利互惠,发挥惠台政策优势,实现利益最大化。如何因地制宜地细化地方实施方案吸引台商投资更是重中之重,要让政策的出台真正地惠及两岸企业,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3)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大提出“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22]的对台工作举措。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是发展两岸关系的“两个轮子”。当下不断助力两岸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辐射其他领域融合发展。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工程,如何推动两岸企业创新新模式[23]、如何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24]、如何引领台企融入新发展格局等需要多领域协同合作,才能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新方向。
-
表 1 两岸经济合作领域高发文作者统计(前13名)
序号 第一作者 发文数量(篇) 起始年份(年) 1 李非 22 1999 2 曹小衡 21 2006 3 王建民 19 2006 4 朱磊 16 2005 5 盛九元 14 2009 6 唐永红 11 2005 7 张冠华 7 2006 8 全毅 6 2013 9 张勇 6 2007 10 吴亚明 6 2009 11 单玉丽 6 2014 12 杜榕 6 2010 13 邓利娟 6 2005 表 2 两岸经济合作主题11个高产研究机构
序号 机构 发文量(篇) 起始年份(年)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41 1994 2 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 23 2004 3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19 2005 4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 19 2009 5 福建社会科学院 15 1995 6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14 2010 7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9 2014 8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8 2005 9 时报 7 2010 10 厦门大学 7 1997 11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5 2014 表 3 1994—2023年两岸经济合作研究12个重要关键词
序号 关键词 出现次数 起始年份 中介中心性 1 大陆投资 103 1994 0.41 2 海峡两岸 65 2000 0.08 3 经贸合作 59 1996 0.24 4 祖国大陆 44 1997 0.19 5 台资企业 41 1998 0.23 6 两岸 35 2006 0.07 7 经济合作 30 2006 0.05 8 产业合作 29 1994 0.15 9 台湾 29 2005 0.1 10 民进党 26 2002 0.09 11 两岸经贸 26 1997 0.08 12 两岸四地 25 1996 0.01 表 4 1994—2023年两岸经济合作研究6个聚类归纳
聚类名称 Silhouette 前三大关键词/频次 #0祖国大陆 0.987 大陆投资/103、祖国大陆/44、两岸四地/25 #1台资企业 0.850 经贸合作/59、台资企业/41、两岸经济/21 #2经济合作 0.807 海峡两岸/65、经济合作/30、产业合作/29 #3台湾 0.931 两岸/35、台湾/29、金融合作/6 #4民进党 0.845 民进党/26、马英九/17、早期收获/13 #5福建省 0.903 福建省/12、闽台经济/10、人民政府/5 -
[1] 李秘. 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核心要义在于“总体性”[J]. 台海研究,2023(1):52−56,137. [2] 成岚. 习近平向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致贺信[J]. 台声,2023(22):6. [3] 曹小衡. 新时代两岸经济合作再上层楼的机遇与挑战[J]. 台海研究,2023(2):37−46. [4] 李保明,周小柯.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台湾经济融入大陆的测度分析[J]. 台湾研究,2023(3):14−25. [5] 吴宜. 以中国式现代化深化两岸融合发展[J]. 闽台关系研究,2024(1):17−30. doi: 10.3969/j.issn.1674-3199.2024.01.003 [6] 王珊珊,曹小衡. 海峡两岸产业链融合新特征及重构展望[J]. 台湾研究,2023(3):1−13. [7] 孙亚夫,李鹏,黄嘉树. 《两岸关系40年历程(1979—2019)》[J]. 两岸关系,2020(11):66−67. [8] 陈筠. 2007年可能是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历程中的转折点——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J]. 两岸关系,2008(1):37−38. [9] 胡云华,盛九元,盛杰. 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存在的障碍与推进策略[J]. 台湾研究集刊,2020(4):92−100. [10] 白静. 深化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国新办发布会解读中央支持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重大政策[J]. 中国科技产业,2023(10):18−19. [11] 林丽芳. 蔡英文执政以来大陆涉台学术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J]. 闽台关系研究,2021(1):108−119. [12] 高杨. 下好海峡两岸融合发展这盘棋[N]. 人民政协报,2023-09-16(5). [13] 李肖肖,陈子韬,吴维旭. 优惠政策对台商在大陆投资的作用研究——基于“31条惠台措施”的实证分析[J]. 台湾研究,2021(5):56−63. [14] 王建民. 内外环境形势巨变之下台商祖国大陆投资发展迎来新机遇[J]. 统一论坛,2021(1):71−73. [15] 盛九元,罗海蓉. 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当前困境与未来走向——兼论“有限脱钩”的缘起及影响[J]. 台湾研究集刊,2022(4):18−28. [16] 曹小衡.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走出经济合作新路[J]. 两岸关系,2023(10):8−9. [17] 王建民. 两岸经济合作新局之下闽台经济合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问题探讨[J]. 发展研究,2013(4):20−24. [18] 杨海艳. 福建自贸区对闽台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分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23(2):24−27. [19] 罗海成. 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在福建的探源研究——从“闽台”到“两岸”的逻辑演进过程[J]. 闽台关系研究,2023(3):54−70. [20] 罗莎莎,赵一夫. 闽台农业关联分析与融合对策分析——以福建省漳浦县蝴蝶兰产业为例[J]. 台湾农业探索,2023(6):9−14. [21] 范越龙. 浙江地方金融与台湾金融合作互动研究[J]. 国际经济合作,2017(10):90−95. [22] 刘结一. 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J]. 两岸关系,2022(11):5−8. [23] 单玉丽. 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必要性、现实基础与策略思考[J]. 台湾研究,2019(3):18−25. [24] 李非,李夏培. 台湾经济融入大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3(3):101−112.